水稻细菌性褐斑病是水稻主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,它主要为害叶片、叶鞘、茎、节、穗、枝梗和谷粒。特别是在刮大风,下大雨的时候,长势过旺,叶片间摩擦形成的伤口病害侵入,易于该病斑的发生,会造成水稻花粉败育,严重减产。那么要如何有效防治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呢?
发病症状
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可为害叶片、叶鞘、茎、节、穗和谷粒。
1.叶片发病症状:
首先危害外部老叶片,并从叶尖部向下发展,初为褐色水浸状小斑,后扩大为纺锤形或不规则赤褐色条斑,边缘出现黄晕,病斑中心灰褐色,病斑常融合成大条斑,使叶片局部坏死,远观水稻普遍红尖。
2.叶梢发病症状:
叶鞘受害多发生在幼穗抽出叫,病斑赤褐色、短条状,后融合成水渍状不规则大斑,后期中央灰褐色,组织坏死。剥开叶鞘,茎上有黑褐色条斑,剑叶发病严重时抽不出穗。穗轴、颖壳等部受害产生近圆形褐色小斑,严重时整个颖壳变褐,并深人米粒。谷粒病斑易与稻胡麻叶枯病混淆,镜检可见切口处有大量菌脓溢出。
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病菌在种子、病稻草和禾本科寄主杂草上越冬。细菌可随灌溉水、雨水传播,从伤口、水孔或气孔侵人。偏施氮肥、灌水过多易发病。
防治方法
1、选择无病种子。
2、消灭菌源,带病种子要进行消毒处理,带病稻草要进行销毁,稻田附近或池埂上杂草寄主要进行清除。
3、注意稻田水肥管理,浅水灌溉,严禁与带病水田窜灌,科学施肥,防止氮肥过多。
4、药剂防治,可用60%百菌通每亩100克加水40公斤,均匀喷雾。
加强本田管理
1、合理搭配施用氮、磷、钾肥,特别是要控制好氮肥用量,施用时期不宜过晚。增施钾肥。钾肥用量高可以减轻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发生。
2、采用浅一湿一干间歇灌溉,适时晒田,水稻孕穗到抽穗灌浆期要保持浅水层。切忌灌水过多或长期水淹,防止病田水串流。
3、加强检疫注意清除田边杂草,降低病菌数量。
4,及时使用药剂治理,预防为主综合防治
方案:在水稻9.1~9.5叶期(11叶品种)、孕穗末期和齐穗期,选用2%加收米液剂80~100毫升/亩,或25%叶枯灵可湿性粉剂170~340克/亩,或14%胶胺铜水剂125~170毫升/亩,或10%氯霉素可湿性粉剂60~70克/亩,兑水15升(背负式喷雾器)或7~8升(弥雾喷雾机)喷雾。